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皇帝的點心------貢糖

古時供給皇帝的點心-------貢糖
   貢糖的由來有二:一為曾進貢皇上為御品。二為製作過程中需要"摃"(閩南語捶打之意),其實就是花生與糖混合,加上貢字之後一下子就由平民成為皇上的點心了。
 「貢糖」在舊時,還真是高等人士才得品味的甜點,嗜食鴉片的名流雅士,在一陣哈呼之後,接著泡上一杯清香茗茶,兩指輕啣一小塊香酥的貢糖,置入唇齒,輕輕一聞,那貢糖特有的甜香,隨即四溢,這份滿足自不待形容,所以貢糖就成閒雅名流所情有獨鍾的甜點。
   此外,貢糖就是打出來的糖,我們不難理會,在舊社會,貢糖的製作全賴手工的敲打、搥擊,主要的工具是一支木槌,一只見方、三寸高的石板,握持木槌捶打放在石板上的貢糖原料,反覆捶打碾壓,直到花生碎了,與煮熟的麥芽糖和在一起,再包餡、拉酥、切割、包裝,如此一包包香脆酥的貢糖才完成。
  貢糖的製作步驟
第一步:
是炒花生,花生要炒熱,香味才能夠發散出來,這關係到火候。火快,花生易紅;火慢,花生外表白,若一不留意,焦了又不自覺,因此,觀看兩粒花生仁的內心有無溝縫,而且顏色呈淡黃色,那才是熟度恰恰好,也才是香氣最飽和的時候。
   第二步: 是熬漿,將一定比例的特級砂糖、麥芽糖放入鍋,澆上適量的水,熬煮成濃稠狀,熬煮糖漿,尤其要注意火候,夏冬溫差不同,火候亦有高低。夏天,氣候高,火候亦要高,使糖的含水量減至最少,以免返潮;而冬天,氣候低,火候也隨著降低。可以說糖漿的熬煮,深受天候氣溫的左右。
   第三步:
將脫膜的熟花生倒入膠稠的糖漿中攪拌混合,然後槓碎─在手工時代,就屬這項步驟最為勞累,除了要氣力,也要功夫,因為要在糖膠完全冷卻凝固之前,將一顆顆摻雜其中的花生打碎成粉,與糖膠混為一體,糖膠就得保持一定的溫度以利於操作,如果溫度過高,槓起來不酥,過冷,一槓即碎,花生四散,至於如何掌捏,也全憑「工夫」。槓碎之後,也要反覆輾壓成片狀,今天也有壓片機來代替舊時的木桿了,一遍一遍地壓,壓成長條狀之後,再包內餡(花生粉、芝麻、蒜泥、精鹽),然後再拉長起酥,使得糖身不致於太栗實,然後以條尺稍加規範,切塊。
 

有些貢糖吃起來粘牙,除了是砂糖與麥芽糖混合的比例不對,尤跟熬糖時的火候有密切關係。
(以上資料來自知識網)
 
豬腳貢糖:外觀像豬腳,其實適用麥芽糖當外衣,包住花生糖四個面,僅留下兩面有花生糖也有麥芽糖。咬起來香Q,麥芽糖會與花生塊一起在嘴裡溶化,越嚼越香,有麥芽糖及花生的味道一起散發。


鹹酥貢糖:外觀似一般的貢糖,外脆內綿密,一咬就碎,而內的花生粉隨即散開在嘴中,溶化黏貼於舌頭上。

竹葉貢糖:與鹹酥貢糖相似,但外包上一層竹葉,打開包裝會有淡淡竹葉香,就如同粽子內的糯米也有竹葉香一樣,是小金門的研發的,只有小金門的竹葉貢糖才是"正庄"的。

(紅高粱竹葉貢糖)

千層貢糖:一層又一層的壓製,就如同擀麵一樣,一層又一層的擀實,用刀切成塊狀,最後會呈現出沒有花生的顆粒狀結塊,一咬即碎,一含即溶。

上述四種貢糖是最普遍的貢糖,且也最具原始的味道,其他研發出的產品口味,也都是以這些貢糖作變化。
    以下是一些知名貢糖製造廠:


  天一,天工,天王其實是一家兄弟分家自立門戶,依著比劃少的為兄長,所以老大是天一,老二天工,老三是天王,這是我金門楊叔叔告訴我的,天王比較合我口味,不會太甜。
   金門因為土地貧瘠只能種乾旱根莖類的農作物,地瓜,花生,芋頭,高粱成為農作物大宗,但金門人天生勤勞刻苦節儉,又有生意頭腦,將高粱製酒,花生製糖,反而成為世界知名的特產,我雖不特愛吃糖,但是對金門的開創精神大大的佩服,好像人身處在憂患環境中才能激發出光耀的潛能,看看現在的台灣無論食衣住行都免煩惱,但是激發向上的動能也消失了,我看到現在的學生在學業的部分因大學太容易進入與畢業根本不當一回事,老師也因少子化不敢淘汰學生,造成學生品質的低落,是不是動亂的生活才能產生一些偉人與民族救星啊!........我為台灣未來人才的養成部分擔心......怎麼談談貢糖又跟台灣未來淪亡扯上關係了哩!還是吃吃貢糖泡壺好茶放鬆去吧!............政客啊!別再亂啦!
 
 

顯示詳細地圖
顯示詳細地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